中医学派的概念

2025-10-23 14:51:10 来源 : 聪康网 热度 : 0

    在“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课题中,对个人流派归属的命名缺乏统一的体例。例如“孟河医派”,有“孟河学派”、“孟河流派”、“孟河派”等多种提法,“脾胃学派”也有诸如“‘脾胃学说’流派”、“东垣学派”等说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术流派命名的不规范性,影响了学术流派的相关研究。今就什么是中医学派的问题进行讨论。

    什么是中医学派

    中医学派的概念

    中医学派是指中医学中经过长期传承而形成的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主张或尊奉经典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中医学派大多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具有较长的历史积淀。特点是以“学”(如学术理论、主张、学说等)为核心,影响较大(甚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几乎人人都可以学习并传承,但传承途径、方式不同(特点是有传承,无谱系)。如伤寒学派、温补学派、脾胃学派、攻下学派、活血化瘀学派等,其理论主张对于中医临床具有较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派属于广义中医学术流派范畴

    中医学术流派简称中医流派,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中医流派可涵盖中医学派、中医医派及狭义中医学术流派。医派,大多是以范围论派,如地域范围(新安医派、孟河医派)、服务范围(御医、少林)或其他。狭义学术流派即通常认为的典型中医流派,一般局限于某个科内,有“学”(或法、或术、或技),有“人”(代表人物),有“承”(有传承,有谱系),有“度”(知名度,在一定范围内或行业领域内,往往通过比较而言有特色,有知名度)。中医学派属于广义学术流派范畴,与医派、典型流派有联系,亦有明显的区别。学派以“学”为主,有传承,无谱系(人人均可学而习之,人物之间可以是平行关系),影响大。学派和医派下可再划分不同流派(狭义流派),如伤寒学派可分为维护旧论派、错简重订派等,“海派中医”又有骨伤之魏氏伤科、施氏伤科,妇科之蔡氏妇科、朱氏妇科等。

    中医学派的重要性

    学派是学术发展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现象,也是学者探求真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学派伴随着学术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学术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医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派是中医理论产生的土壤

    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是学术流派的核心内容与生命所在。一个学派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源自其学术主张或技术方法的与众迥异,是同时代其他医家或学术流派所欠缺或不完全具备的。新的学派,能够填补原有的学术空白,或者开拓新的学术领域。

    中医学派是中医学术争鸣的动力

    新学说的出现,是新学派产生的基石。一个学派必须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观点,才能够独树一帜。通常,新学说的出现,往往还引发学派之间因对相同的学术问题持有不同的学术见解而产生的分歧,随之引发的必然是学术争鸣。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医学派是中医学术争鸣的动力。

    尽管“任何学者或学派都不可能穷尽真理,更不能垄断真理”(杨学功《学科意识与学派关系》),但“这些以不同的理论学说为核心,以科学家集团为特征的科学学派成为现代科学进步和理论更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创造源泉”(鲍健强《现代科学学派形成的机制和特点》)。每个学术流派都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学派林立彰显着学术的繁荣。

    研究当代中医学派应注意的问题

    中医学派研究应注重学说而非师承

    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医学术流派划分比较公认的标准有两条,即学说和师承。但笔者认为学派应注重学说,师承关系可作为参考。因为学派以“学”为核心,学术体系已较为成熟,而且沿传已久,传承途径多,传承范围广,故学派之间的代表人物并不像典型流派师承关系那样明确。“如果研究者着重于考察师承关系的有无,将使得一些学派因其主要代表医家之间无师承关系可循而不能得到广泛认可”,甚至那些早已被公认的学派也遭到了怀疑,“如有人对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提出质疑就是因为两派诸家均无明显师承关系”(宋淳《关于学派划分标准的商榷》)。

    事实上,学派划分的主要标准只能是学说。学说是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而学派正是以自身学说、观点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群众和个人,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相同的问题,就可能形成相同或不同的见解,而持相同见解的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学派”(杨学功《学科意识与学派关系》)。

    虽然并非每一种学说均可发展为学派,但同一个学派内部,必然具有一类被实践验证了的学说,并被一批人长期传承下来。这些传承者之间可以没有必然的师承,但却存在着学术上的继承。看似错综复杂,实际是“共同的科学思想使科学学派呈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吴致远《科学学派的本质特征析说》)。

    中医学派的学术思想并非其唯一的学术主张

    独特性是学派的魅力所在。学派自身学术思想的独特性,通过与其他学派的相互比较而显露出来,集中体现了本学派的学术倾向,一般而言,即是本学派最为重要的学术成就与学术贡献之标识。如东垣学派,以重视脾胃为其学术特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与其他学派颇为不同。

    但必须指出,独特性并非唯一性,学派所具有的独特的学术主张,并非其唯一的学术主张。如寒凉学派重视火热,只是相较于仲景重视风寒而言,其自身也并非拘泥不化。又如丹溪,虽力主阴虚之说,亦是与东垣阳虚之论相较而言,其于阳虚亦有发明。

    因此,当代中医学派必须有鲜明而独特的学术思想,而且是该学派最显著的学术成果,对中医临床与理论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贡献,但并不一定是其唯一的学术主张。就当代名老中医而言,典型流派很少,而学派特点相对明显。越是大家,治学越宽,兼收并蓄,甚至一人可体现出多个学派特色。

    典型流派可以发展为学派,对典型流派应重点保护

    一个学术流派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固然需要保持自身的同一,即个性与特点,但同时又只有使本学派原有的理论或方法不断深化、不断发展,才能使学术流派真正保持自身的同一。一种新观点、新学说,经众多弟子的继承阐扬,广为传播,往往能形成学派。如金元医家刘完素提出“火热论”,由穆大黄、马宗素、戴元礼、王履等直接传承,张从正、葛雍、镏洪等人私淑其学。弟子张从正将其发展为攻邪理论,再传弟子朱丹溪发展为滋阴学说。众多的弟子继承并发展其学说,最终形成了河间学派。

    现在,由于教育模式、临证方式等改变,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因师承、家传形成与维系的典型流派日渐减少,以往典型的流派出现不同程度的传承困难。重视流派即重视中医特色,重视流派即重视中医传承。从中医药最高级别明确和规范中医学术流派的地位、作用,是发展中医学术的当务之急。

大家都在看

低压高患者用药指南

低压高患者用药指南

描述内容:抖音科普高血压分三类人群:刚确诊者可通过饮食运动改善;高压正常低压高需及时用药;长期难控者应联合用药并排查继发性因素。强调勿盲目加量,根据心率及血管阻力选择洛尔类或沙坦类药物,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2025-11-18 12:00:02
"低压高调理新法:治打呼噜降血压"

"低压高调理新法:治打呼噜降血压"

描述: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因外周动脉阻力增高引发,需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减肥、运动、清淡饮食)及治疗打呼噜(呼吸暂停综合征)来控制。长期未改善可能导致脑、心、肾等器官损伤。关注改善生活方式是关键。

2025-11-18 12:00:02
春季补脾经助孩子长高

春季补脾经助孩子长高

春季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调理脾胃对其发育至关重要。中医认为脾经位于左手掌指关节至指尖段,家长可将孩子大拇哥稍弯,从指尖向掌指关节方向推按补脾经穴位,每日操作100-300次,力度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为宜。

2025-11-18 12:00:02
2025新冠流感来袭 家庭常备药推荐

2025新冠流感来袭 家庭常备药推荐

2025年新冠流感再度爆发致门诊量激增、阳性率攀升。医生推荐两种常备药:抗病毒药物如莱瑞特韦仙诺特韦可阻断病毒复制降低重症风险;右布洛芬胶囊升级配方去除50%左布洛芬成分,退烧止痛更快更安全,适用于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及各类疼痛症状。

2025-11-18 12:00:02
高血压吃药不降压?真相来了!

高血压吃药不降压?真相来了!

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血压稳定不会持续降低,就像供暖需持续运行才能维持室温。间断服药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肾等器官损伤风险。规范用药可有效控制血压,无需担忧药物导致低血压问题。

2025-11-18 12:00:02
年轻人熬夜致血栓年轻化趋势

年轻人熬夜致血栓年轻化趋势

21岁男子因长期熬夜引发血栓登上热搜,揭示睡眠紊乱与心梗年轻化趋势关联。研究显示睡眠不足6小时可改变700多个基因,增加慢性病风险。专家建议20岁以上每5年检测血脂,高危人群需更频繁检查。

2025-11-18 11:59:03
便秘解决方法:多喝水、运动、饮食调整

便秘解决方法:多喝水、运动、饮食调整

便秘因肠道蠕动减缓导致大便干硬,老年人及久坐人群易发。解决方法包括每日饮水1.5-2升、规律运动、摄入果蔬粗粮、定时排便及避免如厕看手机。

2025-11-18 11:59:03
脚跟痛80%是足底筋膜炎 中医熏洗疗法

脚跟痛80%是足底筋膜炎 中医熏洗疗法

40-60岁易出现脚跟痛,80%为足底筋膜炎。疼痛特点:晨起或久坐后着地刺痛、久站行走疼痛、掰脚掌时疼痛。中医认为与肝肾失调有关,可用威灵仙、羌活、牛膝、花椒煎汤熏洗,并按揉涌泉穴和昆仑穴缓解症状。

2025-11-18 11:59:03
更年期补钙注意这2点:科学配比+减少便秘

更年期补钙注意这2点:科学配比+减少便秘

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下降导致钙流失,易出现骨骼疼痛等问题。补钙需选科学配比(如添加维生素D)及低副作用产品(如标注降低便秘),以提高吸收并减少不适。

2025-11-18 11:59:03
40岁后必防的3种高发疾病

40岁后必防的3种高发疾病

男性40岁后腰肌劳损、尿酸增高、功能性胃肠病高发。腰肌劳损需坐位用腰枕、锻炼腰背肌;尿酸>420需降尿酸治疗并多饮水;胃肠病表现为胀气便秘等,可补充藏红花提取物及益生菌,并坚持每日运动。

2025-11-18 11: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