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去经络化”可能吗

2025-11-07 02:54:57 来源 : 聪康网 热度 : 0

通过前面的回顾,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在针灸的临床与科研中,“去经络化”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地流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去经络化”的针灸趋势呢?这对于正确理解与处理“干针事件”密切相关。

首先,从学术角度来看,“去经络化”的针灸无可厚非。包括干针技术本身(也就是激痛点针刺疗法),都可以是针灸师能够接受的。其实,在现代发展起来的各种新针疗法中,“去经络化”的不只是干针。大多数以“生物全息论”来解释的微针疗法都是“去经络化”的,如耳针、手针、鼻针、眼针等;也有同样以西医解剖生理病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如神经干针刺疗法、头针疗法,还有与传统针灸要求“气至而有效”截然相反的腕踝针、浮针。还有一些虽然从未声称自己“去经络化”的,而实际上也早已跳出经络体系的针法。但所有这些新针疗法从未声称自己不是针灸。

其次,认同“去经络化”不等同于认同“去针灸化”。一定要明白,国外有人推行“干针”的行为本质是“去针灸化”,是一种“偷梁换柱”。我们反对的也正是干针的“去针灸化”,而不是其“去经络化”。干针疗法作为现代针灸的一种形式,学习其精华是无可厚非的。其实,我们也不必太担忧针灸的“去经络化”。因为只要属于针灸,完全“去经络化”也是不可能的。这是由经络的本质及针灸的机制决定的。经络表述的是“体表-体表”,或“体表-内脏”的相互联系通道。这是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法的本质所在。如果抛弃这一理念,所有的现代针灸疗法(体表医学)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灸外治法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不管用何种现代语言或术语来表述这种联系通道,就是在说经络。这也正是绝大多数新针疗法都不认同自己“去针灸化”的原因。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体表-体表”或“体表-内脏”相关的经络本质其实从未离开过针灸疗法的现代化过程。换言之,“去经络化”的思潮,最多不过是“改变了原以为经络具有特殊实体结构的认识”或者“跳出了古人描述的那个体表经络循行图”,而经络功能现象存在的本质是无法否认的。

与穴位作用特异性共存的非特异性现象,经常被描绘成“人身处处皆是穴”。如果体表微针区(耳针、手针、足针、鼻针、面针、眼针等)的认识也是对的话,那就是“处处穴区皆人影”了!这种认识正确吗?为什么体表会出现这么多的微针刺激区?是否体内各个层次的组织结构也都会有呢?一直到多深的层次呢?如果只有体表有这种现象,那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显然,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经络是如何在体表形成的问题。

就拿我们提出的“全身反射区”来看,它就是在继承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没有完全“去经络化”。不仅我们描绘的三大类反射区(内脏反射区、躯体反射区和中枢反射区)(见图1)范围的界定依据主要是至今公认或常用的经穴、奇穴或新穴的主治功效合理归类的结果,而且在该图谱中,我们利用传统腧穴的位置来为各种反射区定位(界定其分布范围)。由于每一个传统腧穴的位置在经络体系中都有明确记载并且为针灸师所熟悉,用它们来作标记的反射区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果完全摒弃经络体系,要对体表一千多个新针灸部位(反映点或奇穴)定标而且熟记,均非易事。

图1 全身三大类反射区

而且,我们把三大类全身反射区及其分区都与十四经脉的分布作了细致的对比,许多地方是完全或部分重叠的[7]。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不去继承具有千年临床针灸经验的传统经络学说,我们就会丧失对体表刺激反射区的如此丰富多彩的认识。

例如,位于头面及躯干正中线上的中枢反射区(身体中线区)与督脉、任脉基本一致。十二经脉在手足末梢的穴位基本上都属于中枢反射区(身体边缘区)。十二经脉会聚于头面部的大多数穴位也位于中枢反射区(头皮区)。处于躯干与四肢阴阳面交界处的经脉段落也都属边缘区的范畴,如大肠经、小肠经与心经的前臂段、三焦经的上臂段都属于上肢边缘区;胆经与肾经的几乎下肢全段、膀胱经与脾经的部分小腿段都属于下肢边缘区。至于躯体反射区及内脏反射区四肢部分与十四经脉的联系,可参见图2。

图2 全身反射区的分类及与十四经脉的关系

其实,前文提到的针灸大师承淡安对经络理论的认识,尤其是其在临床中应用价值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据《承淡安针灸经验集》[13]一书介绍:承先生“起初用针灸疗法作为药物疗法的辅助时,是以《针灸大成》的古老医疗法作为依据的,因见其效果很高,所以便放弃药物治疗而专行针灸。后来受了新医解剖生理知识和日本新派针灸理论的影响,一度转变为采用新的一套理论方法。采用之初,未尝不感到轻便时新,可是较诸以往用老法施治的效果,总觉不如。碰到一些比较曲折为难的疾病,往往无技可施,仍要借重古法以谋求解决,于是方悟古法之可贵,而复走经络学说的老路。”承淡安之子承为奋也曾撰文[14]说:“先父淡安公,从事针灸工作三十余年。在这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中,深深体会到经络学说之所以能指导针灸疗法而行之有效,并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历数千年不替者,决非偶然。所以对于经络学说,一向主强应该重视和钻研。但是先父所编著之《中国针灸学》一书中,却对经络学说只字未提。对此问题,先父曾于1957年1月在中医杂志上发文检讨。”承为奋还披露承淡安先生生前曾想改写《中国针灸学》为以经络学说为主,但因疾未能实现。

总之,针灸“去经络化”诚然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完全“去经络化”是不可能的;学习、继承经络学说还是必要的。经络学说不仅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主要纲领之一,而且有利于帮助辨证选穴、循经取穴。

大家都在看

降压药不会使血管变薄变脆

降压药不会使血管变薄变脆

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钙离子拮抗剂、沙坦类、普利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压,如扩张血管、减少阻力、减慢心率等,并不会导致血管变薄变脆或硬化。相反,它们对心脑肾有保护作用。长期高血压才是损伤血管的主要原因,需规范用药控制血压。

2025-11-18 14:00:02
复方丹参片与滴丸有何不同?

复方丹参片与滴丸有何不同?

复方丹参片与滴丸成分不同:滴丸含丹参素、三七总皂苷及冰片,片剂含丹参酮、三七粉及冰片。滴丸起效更快(3分钟融化、3-8分钟缓解心绞痛),且冰片用量少对胃肠道刺激小,更适合急性心脑血管症状患者舌下含服。

2025-11-18 14:00:02
动脉斑块不等于脑梗!四高控制是关键!

动脉斑块不等于脑梗!四高控制是关键!

动脉斑块分为低回声(不稳定)和强回声(稳定),狭窄<50%风险低,>50%需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并控制四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遵医嘱定期复查可降低脑梗风险。

2025-11-18 14:00:02
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能否同用?

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能否同用?

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不宜同时服用。硝酸甘油降压需谨慎;速效救心丸起效较慢;丹参滴丸用于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胸痛持续20分钟以上或含服无效应立即就医。

2025-11-18 14:00:02
颈动脉斑块:类型与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类型与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是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病变,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引发。分为易损性(低回声)和非易损性(等/强回声)两种类型。症状多在血管狭窄闭塞或斑块破裂时出现,如头晕、肢体无力等。可通过颈部彩超、CTA或DSA检查诊断,并根据狭窄程度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2025-11-18 14:00:02
不吃他汀更伤肝?真相令人意外!

不吃他汀更伤肝?真相令人意外!

高血脂不治疗可能加重脂肪肝和肝损伤;他汀可降低肝癌风险33%并改善肝纤维化;需医生评估使用,并定期复查肝功能等指标;无转氨酶异常时无需保肝药。

2025-11-18 13:59:02
阿托伐他汀vs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与副作用对比

阿托伐他汀vs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与副作用对比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均为第三代他汀类药物,降脂效果及作用时长相似。阿托伐他汀主要经肝脏代谢,对肝功能影响较大但停药可恢复;瑞舒伐他汀肌肉毒性风险更高。两者均需监测肌酸激酶及肝功能,阿托伐他汀对肾脏影响较小且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2025-11-18 13:59:02
普利类降压药起效与维持时间对比

普利类降压药起效与维持时间对比

普利类降压药起效时间及维持:卡托普利15分钟起效,6-8小时作用;伊纳普利1小时起效,24小时有效;贝纳普利0.5-1小时起效,24小时平稳降压;培哚普利1小时起效,6小时达峰;福辛普利1小时起效,5-6小时作用最强。#降压药 #健康知识

2025-11-18 13:59:02
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手指操

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手指操

针对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推荐三个手指操:一枪打四鸟(双手交替各做50次),五指依次触碰大拇指(双手对齐),帮助提升专注力与记忆力。

2025-11-18 13:59:02
中药三煎法:药效翻倍!泡脚更有效!

中药三煎法:药效翻倍!泡脚更有效!

教你三招提升中药药效:1.冷水浸泡1小时使药材充分膨胀;2.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煎后挤压药渣回收药汁;3.剩余药渣加5倍水量第三次煎煮至40℃左右,祛湿方可泡脚,虚寒方热敷小腹,活血方熏洗疼痛处,实现药效最大化利用。

2025-11-18 13: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