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艾草药香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把农历五月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也称端五,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
因“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相重,所以“端午”又叫“重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过节习俗。在中原地区其内容主要有:佩香囊,悬挂艾叶、菖蒲,赛龙舟,比武,荡秋千,采药,洗浴,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蒜蛋和时令鲜果等。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日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据《夏小正》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在太平圣惠方中,就有很多农历五月五日午时采药、制药的记载,如“益母草五月五日收,收草时勿令根上有土” “於五月五日午时,铁器内,烧为灰”。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有的地方在农历五月五日采药,叫“采百草”。为什么采药要在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呢,这是因为,采药指的是草药,草药在这个时候,其茎叶已经成熟,不老不嫩,气味最浓,药性最好,治疗疾病的效果当然就好,所以人们才于此日采药。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还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这就是古人在野外游艺之遗俗。斗草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普遍认为这种习俗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在远古时期先民们艰苦求存,生活单调,闲暇之余常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大家结伴去郊外采药,人们在采药的过程中或郊野休息时,往往谈论一些有关草或药的话题,收获之余常常以草为对象,进行比赛活动,这种活动有“文斗”和“武斗”二种,女孩多文斗,小儿多武斗。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如用“狗尾草”对“鸡冠花”等,以认识草药品种的多寡、辨别花卉种类多少、知晓花草价值高低来决定胜负,还有的是以采摘花草或花草种类最多或量大者取胜,从而在斗草的过各中丰富了斗草者的植物知识、药性知识、花卉知识、文学知识,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妙趣无穷;武斗则是儿童玩的游戏,因为他们年龄小,不懂得花草的相关知识,主要是比试草茎的韧性,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将各自选择的草茎相互交结,两人各持己端向后拉扯,以断者为负。“弃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白居易《观儿戏》)“牛儿小,牛女少,抛牛沙上斗百草。”(贯休《春野作》)描写的就是小孩们欢天喜地玩斗草的场景。
另外,有的地方多有农历五月五日采茶、制凉茶的习俗。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山野郊外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记得儿时,每年端午节早晨,母亲都会带着我们去山坡上采艾。来到坡脚,抬头望去,只见满山遍野的艾草苍翠欲滴,深绿色的草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我们在晨风中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抖落草根上的泥土。不到半个时辰,就采满一背篼,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常常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干枯的艾草,让我们佩于胸前,淡淡的香草味里蕴含着母亲的疼爱和温情,萦绕心间久久不绝。
艾叶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有芳香避秽之能。民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在堂屋、床头等处挂上艾叶,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艾草可治百病、招百福,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使人身体健康。所以古人称“艾”可以“避邪”,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
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驱散寒气、解毒治病,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弟弟们轮流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
鲜嫩的艾芽,可以当作蔬菜吃,既满足口福,又可防病治病。根据喜好,做成艾叶芽炒鸡蛋、艾叶芽煎鸡蛋、艾叶芽肉丸、艾草芽面点、艾叶芽生姜末蛋汤等,既是美食,又有开胃、暖胃的作用。
陈艾药效绵密,香气也更醇厚。端午前后,田边地头艾草济济,正是收艾的好时节。摘了新鲜艾叶,晾干后密封储存,家常备用。时常,那从房间某个角落不经意飘过的一缕艾香,让人有居家的安心与妥帖。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抽茎生长,叶形为羽状深裂,叶片尖端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灰绿色,有白色毛绒,质柔软。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把农历五月五叫作恶日。于是,民间会在这一天插菖蒲、艾草以驱魂,薰艾草、苍术、白芷和和雄黄酒以避疫。如今到了端午节,家家都会采上一把放在门前或悬在门梁上。端午节缺了艾就不能称其为端午节了,古代有些地方甚至把端午节称之为“艾节”,可见艾对于端午节的重要性。
艾有着驱瘟杀虫、通经活络、治病防疾的功效。又称艾草、冰台、医草、艾蓬、香艾、灸草、蕲艾、黄草、艾蒿等。《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最早的植物,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庄子》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经普遍应用了,而且是以医药用途为主。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艾草能治病驱瘟的功效,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艾草苦辛,气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绝垂绝之阴,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温,暖之宫,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驱百疾。初夏时节的端午节,正是百病生发,蚊虫猖獗的时节,而艾草恰巧这个时候成熟了,那奇特的艾香能驱蝇虫蚁,净化空气;加上能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就这样,艾草正好成了端午节最好的招福避邪的吉祥草。(湖南 鲁庸兴)
- 怎样正确服膏方
- 摇揺扇子 活动活动筋骨运动自在其中
- 文章链接 : http://www.congkang.com/detail/ck219516.html (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大家都在看

-
降压药不会使血管变薄变脆
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钙离子拮抗剂、沙坦类、普利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压,如扩张血管、减少阻力、减慢心率等,并不会导致血管变薄变脆或硬化。相反,它们对心脑肾有保护作用。长期高血压才是损伤血管的主要原因,需规范用药控制血压。
2025-11-18 14:00:02

-
复方丹参片与滴丸有何不同?
复方丹参片与滴丸成分不同:滴丸含丹参素、三七总皂苷及冰片,片剂含丹参酮、三七粉及冰片。滴丸起效更快(3分钟融化、3-8分钟缓解心绞痛),且冰片用量少对胃肠道刺激小,更适合急性心脑血管症状患者舌下含服。
2025-11-18 14:00:02

-
动脉斑块不等于脑梗!四高控制是关键!
动脉斑块分为低回声(不稳定)和强回声(稳定),狭窄<50%风险低,>50%需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并控制四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遵医嘱定期复查可降低脑梗风险。
2025-11-18 14:00:02

-
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能否同用?
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不宜同时服用。硝酸甘油降压需谨慎;速效救心丸起效较慢;丹参滴丸用于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胸痛持续20分钟以上或含服无效应立即就医。
2025-11-18 14:00:02

-
颈动脉斑块:类型与治疗方法
颈动脉斑块是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病变,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引发。分为易损性(低回声)和非易损性(等/强回声)两种类型。症状多在血管狭窄闭塞或斑块破裂时出现,如头晕、肢体无力等。可通过颈部彩超、CTA或DSA检查诊断,并根据狭窄程度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2025-11-18 14:00:02

-
不吃他汀更伤肝?真相令人意外!
高血脂不治疗可能加重脂肪肝和肝损伤;他汀可降低肝癌风险33%并改善肝纤维化;需医生评估使用,并定期复查肝功能等指标;无转氨酶异常时无需保肝药。
2025-11-18 13:59:02

-
阿托伐他汀vs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与副作用对比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均为第三代他汀类药物,降脂效果及作用时长相似。阿托伐他汀主要经肝脏代谢,对肝功能影响较大但停药可恢复;瑞舒伐他汀肌肉毒性风险更高。两者均需监测肌酸激酶及肝功能,阿托伐他汀对肾脏影响较小且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2025-11-18 13:59:02

-
普利类降压药起效与维持时间对比
普利类降压药起效时间及维持:卡托普利15分钟起效,6-8小时作用;伊纳普利1小时起效,24小时有效;贝纳普利0.5-1小时起效,24小时平稳降压;培哚普利1小时起效,6小时达峰;福辛普利1小时起效,5-6小时作用最强。#降压药 #健康知识
2025-11-18 13:59:02

-
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手指操
针对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推荐三个手指操:一枪打四鸟(双手交替各做50次),五指依次触碰大拇指(双手对齐),帮助提升专注力与记忆力。
2025-11-18 13:59:02

-
中药三煎法:药效翻倍!泡脚更有效!
教你三招提升中药药效:1.冷水浸泡1小时使药材充分膨胀;2.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煎后挤压药渣回收药汁;3.剩余药渣加5倍水量第三次煎煮至40℃左右,祛湿方可泡脚,虚寒方热敷小腹,活血方熏洗疼痛处,实现药效最大化利用。
2025-11-18 13: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