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三消理论与预防
古代医学中并无"糖尿病"这一现代病名,而是将该病症称为"消渴症"。这一概念体现了我们老祖宗对糖尿病的深刻认知与系统研究。
中医理论将消渴症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个类型:上消主要表现为口干口渴;中消则以多食易饥为特征;下消常见于尿频量多的症状。其病机演变具有阶段性特征——早期多因燥热内盛引起,随着病情发展则逐渐演变为肺胃肾阴虚所致。
阴虚内热是消渴症的核心病机。体内的虚火会灼伤津液,导致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口干、便干、尿黄以及多饮多食多尿而体重减轻。
现代治疗应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在使用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可配合益气养阴、生津润燥的中药调理。例如《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的玉泉丸具有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的功效,并有研究表明其可辅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日常调理可选用麦冬、天花粉、五味子等中药材代茶饮用。这些药物能有效缓解阴虚内热引发的相关症状,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眼病、肾病及血管病变)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注重体质调理,有助于实现糖尿病的长期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 高血压控压秘诀:3吃3不吃减药指南
-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古今对比
- 文章链接 : http://www.congkang.com/detail/ck232991.html (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大家都在看

-
糖尿病中医三消理论与预防
古代糖尿病称消渴症,分上中下三消对应口干、食多、尿多症状。病因早期燥热,久病肺胃肾阴虚致津液受损。治以益气养阴生津为主,如玉泉丸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并发症。日常可用麦冬、天花粉、五味子代茶饮调理阴虚内热。
2025-11-13 23:00:02

-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古今对比
《黄帝内经》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古人饮食有节、起居规律、劳逸适度,故能形神俱全享高寿;而今人酗酒成性、行为放纵、纵欲过度、作息紊乱,则加速身体衰败。"以酒为浆"指将酒当作日常饮品调和气血,"以妄为常"喻指将违背常理的行为视为常态生活。
2025-11-13 23:00:02

-
血脂四项关键指标解析
血脂化验单关键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四项。其中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是重点,前者过高易致动脉硬化,后者过高需警惕急性胰腺炎。高密度脂蛋白越高越有益心血管健康。
2025-11-13 22:59:01

-
低压高:年轻杀手!比高压更高危?
高压高和低压高均危险,但低压高更易被忽视。年轻人体内低压升高常伴随动脉硬化初期,外周阻力增大导致血管损伤更隐蔽且难控制,可能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后果。改善生活方式是关键,需关注血压变化并及时干预。
2025-11-13 22:59:01

-
一分钟号脉识寒热虚实
一分钟教你号脉:找手腕大拇哥侧寸口,食指寸、中指关、无名指尺对应心肝肾与肺脾肾。脉快为热或气滞,慢为寒或脾虚;有力属实,无力属虚。喜脉如珠滚盘滑润,缓脉见于孕妇或痰湿实热者。
2025-11-13 22:59:01

-
突然大汗需警惕!这些情况要就医
出汗多可能是身体虚的表现,但需区分正常与异常:运动、高温或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时出汗属正常;进食后或更年期因激素变化引发的出汗也常见;无明显诱因的持续性自汗、盗汗多与气虚、阴虚相关;药物副作用或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肺结核)可能导致异常出汗;若突然大汗伴乏力、心慌等症状则需及时就医。
2025-11-13 22:59:01

-
高血压控压秘诀:3吃3不吃减药指南
高血压患者需做到"三吃三不吃":限盐(每日≤5克)、禁酒、忌高糖;多摄入高钾食物(如菠菜、西兰花)、低脂高蛋白(鸡鸭鱼虾蛋奶)及全谷物(燕麦、糙米)。配合运动、保持心情、按时服药可有效控压。
2025-11-13 22:59:01

-
家庭测压正确方法
正确测血压需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且双腿不交叉;袖带应与心脏平齐,距肘窝2-3厘米并松紧适中;建议测右臂因血压通常较高;测量时间选服药前,每次间隔3分钟并取后两次平均值;家测更准确因避免白大褂高血压现象。
2025-11-13 22:00:02

-
3句话看懂血常规三大指标:贫血感染与血小板
血常规必查!红细胞/血红蛋白低→贫血;白细胞低→免疫力差或病毒感染,高→细菌感染(淋巴/中性粒升高可辅助判断);血小板低→出血风险,高→血栓风险。若三大项正常,则其他指标无需特别关注。
2025-11-13 22:00:02

-
阿尔茨海默症早筛早干预关爱长辈健康
阿尔茨海默症早期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等,需及时筛查以排除疾病。预防措施如锻炼、社交、控制血压等可延缓病情发展。
2025-11-13 2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