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低对健康影响大
血压多少才算高血压?仅高压高或仅低压高是否属于高血压?
根据最新医学标准,在医疗机构测量时若收缩压(高压)≥140 mmHg且舒张压(低压)≥90 mmHg;或在家自测时收缩压≥135 mmHg且舒张压≥85 mmHg,则已被诊断为高血压。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收缩压为140 mmHg而舒张压仅为80 mmHg(如130/90 mmHg),同样属于高血压范畴。目前国外已将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为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0 mmHg。
收缩压升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及动脉硬化患者。其形成机制是心脏泵血时大血管失去弹性导致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大。随着血压持续升高,血管壁会进一步硬化、弹性减弱,在高压冲击下容易引发斑块破裂、脑梗或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舒张压升高则与外周小动脉阻力增大有关。当心脏搏动时血液流经变窄的小动脉会遇到更大阻力,在舒张期形成较高的血压值。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舒张压升高现象,但这类患者往往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
那么究竟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升高危害更大?很多人认为收缩压更高自然更危险。确实动脉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收缩压升高问题。但研究数据显示: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每降低5mmHg舒张压可使脑梗脑出血风险下降40%,冠心病、心绞痛及心梗风险下降14%。
因此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升高都具有显著危害性。控制血压达标才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 护肾降压关键:4食3忌别憋尿
- 软化血管真相:三高控制最关键
- 文章链接 : http://www.congkang.com/detail/ck233101.html (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大家都在看

-
血压高低对健康影响大
高血压诊断标准为:医疗机构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家庭自测收缩压≥135mmHg或舒张压≥85mmHg即属于高血压。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升高均存在健康风险,高压高多因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弹性下降,低压高则与外周阻力增大相关。研究显示控制低压可显著降低脑梗脑出血及冠心病风险,因此需将血压整体控制在正常范围。
2025-11-14 09:36:35

-
软化血管真相:三高控制最关键
抖音视频描述:揭秘软化血管真相!红酒、醋、木耳等食物无法直接软化血管,控制三高才是关键。坚持运动、减腰围颈围、戒烟酒熬夜、调节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指标,才能守护血管健康!
2025-11-14 09:36:35

-
护肾降压关键:4食3忌别憋尿
保护肾脏是血压调节的关键。它喜优质蛋白(鸡蛋、牛奶、鱼肉)、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钾元素(菠菜、香蕉)及充足水分;忌过量盐、滥用药物及长期憋尿。
2025-11-14 09:36:35

-
这些健康蔬菜竟是高升糖陷阱!
很多人误以为血糖高应多吃蔬菜少主食,但部分健康蔬菜如山药(升糖指数51)、胡萝卜(71)、南瓜(含糖4.5%且油脂升高糖)、土豆(淀粉17.2%)因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实际属主食替代品而非普通蔬菜,过量食用易导致血糖波动。
2025-11-14 09:00:02

-
常用降糖药起效维持时间解析
常用降糖药起效及维持时间:格列本脲30分钟起效、1-2小时达峰、作用持续10小时以上;控释片2小时稳定释放、维持8小时;缓释片2-6小时达峰、持续24小时;分散片约2.5小时达峰、维持24小时;格列本酮同理;二甲双胍半小时起效、1-2小时达峰、作用8小时;缓释片可维持24小时。
2025-11-14 09:00:02

-
沙坦类降压药:起效时间与服用建议全解析
大家好评论区经常有人留言让我讲讲沙坦类降压药。阿里沙坦1.5-2.5小时达峰,半衰期10小时需空腹服用;缬沙坦1小时起效3-4小时达峰;氯沙坦2小时起效持续24小时;厄贝沙坦1-1.5小时起效超24小时;替米沙坦0.5-1小时起效食物略降吸收;坎地沙坦1小时起效持续24小时;奥美沙坦1-2小时起效超24小时。
2025-11-14 09:00:02

-
熬夜引发植物神经紊乱?调整作息是关键!
植物神经紊乱常引发胸闷、心慌、头晕、失眠等症状,因交感与迷走神经失衡所致。熬夜尤其失眠时,交感神经持续工作而迷走神经无法接管,导致功能紊乱。医生常开营养神经药物但效果不佳。关键在于调整昼夜作息规律。
2025-11-14 09:00:02

-
脑血管病前兆别忽视及时就医
发病前一周可能出现视物模糊、说话卡壳、肢体麻木无力、走路偏斜等症状;伴随头痛、血压升高、心慌烦躁及睡眠障碍;若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或突发偏瘫需立即就医,4.5小时内可溶栓治疗避免偏瘫风险。
2025-11-14 09:00:02

-
胃病根源揭秘:查因正确用药最关键
胃部不适常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饮酒、长期服止痛药及情绪压力引起。治疗需先查清病因,如感染可做碳13/碳14检测;吸烟饮酒应避免;止痛药需饭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例外);情绪管理也关键。对症用药前务必去除诱因。
2025-11-14 08:59:02

-
骨质疏松早发现与预防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50岁以上人群约30%患骨质疏松,60岁以上达45%。早期症状多为慢性腰背疼痛,如翻身、起坐或久走后诱发。预防需补钙维D并进行踮脚尖等运动增强腿部骨骼与平衡力,以降低跌倒风险。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补充钙质。
2025-11-14 08: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