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90%人都脾虚?如何改善?

为什么现在90%的人都会感到脾虚?
脾虚到底是指身体哪个系统出现了问题?为何西医检查不出来?
在西医体系中,脾被视为免疫器官,如同血液过滤器负责清除衰老红细胞和储存免疫细胞。只有在发炎或脾脏破裂等特殊情况下才能通过检查发现异常。
而中医的"脾"概念更为宽泛,它并非单一器官而是涵盖多个系统的代谢中枢。中医所指的脾对应现代医学中的胃肠消化、胰腺分泌、肾脏代谢及肌肉功能等多个系统。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三大功能:第一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并输送到全身;第二控制血液在血管内正常循环;第三为四肢肌肉提供营养支持。
当出现脾虚时,身体会表现出代谢异常信号:消化功能减弱导致吃一点就胀、吃硬食不消化、大便稀烂不成形;肌肉无力表现为四肢松软、爬楼梯喘气、水肿痰湿等症状;清晨起床面部浮肿、舌苔厚腻也可能是代谢失衡的表现。
中国人普遍出现脾虚现象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久坐伤脾导致每日8小时以上的静坐状态使胃肠蠕动减缓;饮食不规律破坏消化系统正常运作;肌肉缺乏运动进一步加剧代谢障碍。
中医指出"思伤脾",现代人长期高压工作引发焦虑情绪会直接抑制胃肠蠕动功能,并干扰胰岛素分泌导致代谢紊乱。
改善脾虚需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控制饮食量每餐七分饱;其次增加运动量,在坚持有氧运动的同时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如深蹲、俯卧撑、举哑铃);饭后散步15分钟比久坐刷手机更能促进胃肠蠕动;最后保证充足睡眠,在晚上十一点前入睡。
通过腹式呼吸练习每天3次每次5分钟可有效缓解焦虑情绪对脾胃功能的抑制。只要坚持锻炼肌肉、控制饮食、避免熬夜三者结合,那些乏力腹胀的小毛病会随着代谢功能的改善而逐渐消失——因为真正的"脾不虚"在于整体代谢系统的健康运转。
- 《血压高四害与破解之道》
- 文章链接 : http://www.congkang.com/detail/ck233253.html (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大家都在看

-
为什么现在90%人都脾虚?如何改善?
现代人普遍脾虚因中西医对"脾"定义不同:西医脾是免疫器官仅在异常时可检测;中医脾主运化统血控肌肉代谢,涉及消化吸收、血液运行及肌肉力量等多重功能。久坐少动、饮食不规律导致代谢紊乱引发症状如乏力腹胀、肌肉松弛等。改善需七分饱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及呼吸减压等综合调理。
2025-11-21 10:25:12

-
《血压高四害与破解之道》
高血压通过压、堵、冲、静无声四大方式损害血管、心脏、脑和肾脏,导致心衰、肾衰等严重后果。需改变生活方式并合理用药控制血压,避免器官损伤。
2025-11-21 10:25:12

-
这三种情况糖尿病患者必须打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需打胰岛素的情况:1️⃣ 高血糖时减轻胰岛负担;2️⃣ 胰岛衰竭(如一型糖尿病)需替代补充;3️⃣ 手术创伤急性期过渡使用。胰岛素为自身激素,无副作用。#健康知识
2025-11-21 10:25:12

-
补钙是否导致肾结石和骨缝闭合?
合理补钙不会导致肾结石或儿童骨缝过早闭合,反而有助于降低结石复发风险。部分专家认为过量补钙可能增加结石概率,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会引发骨缝过早闭合。建议通过饮食和日照补充钙质,避免盲目服用钙片。
2025-11-21 10:25:07

-
男女更年期中药方:小麦大枣汤
男女40-50岁更年期易出现失眠潮热盗汗情绪波动,可用干麦15克大枣10枚甘草9克煮汤代茶饮,坚持一月调理。骨蒸潮热加麦冬,心烦失眠加百合酸枣仁。
2025-11-21 10:25:07

-
胸痛别急着查心脏!这些病更常见
直播间男士出现胸口疼痛、憋闷、气短等症状反复发作,多次检查未发现心脏器质性问题,被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奋力综合症),多因焦虑紧张或长期劳累导致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引发。需与心绞痛等疾病鉴别,后者多由活动诱发且持续时间较短。
2025-11-21 10:25:07

-
绝经后必备两药:谷维素+全度中
女性绝经后易出现腰背关节痛、失眠多梦、情绪波动等问题,可备谷维素片调节自主神经失调,改善潮热盗汗、暴躁易怒等症状;全度中胶囊则能补肝肾、强筋骨,缓解骨质疏松、腿脚抽筋及关节疼痛。同时建议保持良好心情、适度运动,有助于整体健康调理。
2025-11-21 10:25:07

-
中医脾会说话:健康饮食禁忌
中医脾与西医脾功能不同,会提醒:勿过饱以免运化失常致胀满肥胖;忌油腻以防湿热内生;畏寒凉需防寒湿困阻;虽喜甘但过多甜食易生痰湿。需饮食清淡、细嚼慢咽、防寒保暖、情绪平和以护脾健运。
2025-11-21 10:25:07

-
心绞痛别拖!及时就医可救命
朋友因忽视阵发性肩胀痛(劳累诱发、含服速效救心丸缓解)拖延至急性心梗险些致命。提醒:出现心绞痛症状应及时就医;急救需拨打120、吸氧、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三高人群建议备药);确诊后积极配合治疗。
2025-11-21 06:30:34

-
高血压控制六要素 缓淡动控戒睡
部分人仅需一种降压药即可控制血压,而有人需多种仍难达标。高血压患者可能短期内出现脑梗塞、脑出血等并发症,而有些人年老仍健康。这与单纯依赖药物忽视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控制血压需注意:缓解压力、清淡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改善睡眠。做好这六点可有效稳定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025-11-21 06: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