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无恙:未感染者调研

大家新年好!今天是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日子。有没有发现,在自己所在的微信群里总有一位"没羊"的天选打工人?我们科室也有这样一位——宋大夫。
疫情以来他几乎没有休息过。疫情期间我们科室能正常运转,多亏了宋大夫。他是我们科室第一个接触阳性病人的医生,也是防护措施最不严格的那一位。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在科室里照常吃饭喝水,这种坚持让我们由最初的批评和嫌弃变成了现在的佩服。
直到现在他依然坚守在科室一线。我们对他进行了各种讨论和研究后发现,他的网名叫"好神仙姐姐"。于是大家也纷纷想给自己起个类似的名字:神仙姐姐1号、神仙姐姐2号、神仙妹妹等等。不过后来一想,"神仙"这个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的,在保密考虑下还是决定换个称呼。
其实"神仙姐姐"不仅自己没感染新冠(即"没羊"),她的父母和儿子也都安然无恙。这说明她本身的基因优势不错。当然也有部分人之所以没感染,并非完全依靠基因优势——就像我的父母80多岁了,在疫情严重时我们就把他们两位老人保护起来了。
因此目前没感染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因较好的人;另一类则是通过良好防护措施成功避免感染的人群。如果我们本身不具备优良基因,则更要做好个人防护。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今天主要是想做一个调研:看看咱们到底有多少人还没有感染新冠?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在评论区回复1表示已感染;回复2表示未感染;回复3表示正在感染中。让我们一起统计一下这些数字吧!
相信很多人都会发现:已感染的人数居多,未感染者相对较少。如果有正在感染的朋友也请参与统计哦!我在评论区等着大家的回答,并希望大家将这篇文章转发出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 脑梗≠斑块堵死!及时就医是关键
- 文章链接 : http://www.congkang.com/detail/ck233273.html (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大家都在看

-
抗疫无恙:未感染者调研
抖音文章描述:疫情中坚守岗位的宋大夫因防护不足却始终未感染,引发科室改名热潮"神仙姐姐"。现调研大家是否感染过,请评论区扣1(已养)、2(未养)、3(正在养),参与统计。
2025-11-23 06:30:33

-
脑梗≠斑块堵死!及时就医是关键
动脉斑块与脑血栓并非同一回事。脑梗多因三高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脂肪钙化物沉积形成斑块,血流冲击使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急性期血栓难以自行溶解,需在4.5小时内及时就医溶栓治疗。出现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2025-11-23 06:30:05

-
预防脑梗:颈动脉彩超检测三高
脑梗因血管狭窄堵塞形成,主要由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引发动脉硬化斑块。颈部血管彩超可检测斑块及狭窄程度,早期发现可预防性用药。控制三高及改善生活习惯是预防关键。
2025-11-22 10:13:38

-
打鼾引发高血压的七种改善方法
打鼾引发高血压因缺氧刺激交感神经,可通过侧卧睡姿、避免睡前饮酒及镇静药、减重、戒烟、手术治疗扁桃体/鼻甲肥大及使用呼吸机改善。
2025-11-22 10:13:38

-
四种常用药禁忌!老人小孩需警惕
常用药禁忌:藿香正气水含40%-50%酒精,与头孢同服易致急性肝损伤、呼吸暂停甚至死亡;益生菌与抗生素同服会被抗生素杀死;化痰药与止咳药联用可能堵塞呼吸道;止痛药加抗凝药易引发出血;高血压患者忌用含麻黄碱素类感冒药以防血压升高。
2025-11-22 10:13:38

-
老了不是病!这些变化正常
关节酸响、夜尿增多、视力模糊、囊肿、心脏瓣膜反流、颈动脉斑块等身体变化属自然衰老现象,无需过度担忧。适当调理如补钙、护膝、控制饮水、配老花镜等即可应对,定期检查即可,不必盲目治疗。
2025-11-22 10:13:38

-
阴道炎反复发作的三大原因及根治
阴道炎反复发作多因过度清洁破坏菌群平衡、伴侣卫生死角未彻底清洁、隐形感染未彻底清除。需按疗程用药,如霉菌性阴道炎应持续使用抗霉菌药物7-14天,细菌性阴道炎需配合抗菌药物治疗,并注意伴侣同步用药以避免交叉感染。
2025-11-22 10:13:38

-
高血糖危害:血管神经受损 早干预可逆转
高血糖导致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损伤血管、神经及免疫系统,引发眼底出血、肾衰、动脉硬化等并发症,并加速肢体坏疽。数据显示每30秒有1人因糖尿病截肢,每6秒有1人因此离世。
2025-11-22 10:13:37

-
学心肺复苏关键时刻能救命
心肺复苏黄金时间越短越好,一分钟内成功率超90%,四分钟内降至50%。发现晕倒者需先确保环境安全,呼救并检查呼吸心跳,立即拨打120寻找AED。按压位置为胸骨中下段,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公分,配合30:2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循环施救,直至患者恢复意识或专业救援到达。
2025-11-22 10:13:35

-
失眠忌安眠药 中西结合调养更佳
失眠非病但长期危害健康,安眠药易致依赖与副作用。建议早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配合中药调理,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睡前刺激、调节卧室温度至18-22℃。更年期及老年人可针对性补充激素或褪黑素,难治性失眠需中西结合治疗并逐步减停药物。
2025-11-22 10:13:06